文 | 来源:星城网 编辑: 本站作者

     6月2日,吉利汽车一箭九星发射成功,标志着李书福梦中的“吉利未来出行星座”正式开始组网,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开启了全新的发展之路,此举将改变中国汽车在全球科技竞争、产业竞争、市场竞争中的地位。

     记得李书福曾经说过,马斯克造的不是汽车。这句话切中要害,如果你把汽车看成出行的工具,那就是辆在二维空间行驶的汽车。如果你把汽车看成数据移动端,那么和传统意义上的汽车相比,这就是个新物种了。特斯拉无疑正是这种新物种,而李书福当时没有说的是,他也要参与“新物种”领域的竞争。

    毋庸置疑,首先开拓卫星与汽车相结合这一领域的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,传统汽车行业的星链第一人应该是李书福。然而,在对卫星用途的定位上的不同,或将决定二者完全不同的结局。相比之下,李书福的内心似乎更纯一些,也更专一一些,他的发展或许比马斯克的要稳得多。

     从卫星的数量看,马斯克规划的卫星数量远超李书福的,或许功能上也强于李书福的星座系统。但是,此次俄乌战争中,马斯克将星链用于对乌克兰军方的支持,以及之前的众多报道显示,星链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是为美军服务的工具,民用或许是兼顾?这就注定了星链使用范围的有限性——那些对美国持怀疑态度和敌对意识的国家,将禁止星链在其本国落地。这同时又牵出另外一个问题——特斯拉和星链在技术上是什么关系呢?存在何种关联性?这个问题决定着特斯拉在全球的市场地位。而李书福给“吉利未来出行星座”的定位很清晰——服务于出行,适用范围是民用而不是军用。据悉,这些卫星将在低轨道运行,通过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位置信息,让使用吉利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实现自主行驶。这种非军事化的定位,为吉利智能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有消息显示,马斯克的星链完成组网后,卫星数量将达到42000颗,换言之42000颗卫星成本和运营服务成本费用都需要用户来分摊。美军确实为星链付费了,但离运营这套系统所需费用还相差甚远,即大部分费用需要消费者支付,到底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此付费?换言之,星链到底能够运营多久还很难说,这并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经济问题、商业模式问题。反过来讲,如果星链失败了,那么马斯克的“新物种”也就死亡了。相比之下,李书福的野心没有那么大,出行星座的卫星数量够用就行——500颗。因此,未来“吉利未来出行星座”的使用成本或将远低于马斯克的星链。且因为不涉军事目的,因此该系统在各国落地更容易,相应的商业模式也更容易走通。

     实际上,“新物种”的核心在新上,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上。马斯克是先有特斯拉后有星链,应该是基于特斯拉展开的对传统模式替代的思考和探索。李书福则是看到马斯克后获得了启示,是想明白了商业模式之后再做“新物种”,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汽车商业模式的挑战。因此,商业模式的适用性是双方竞争的焦点。但无论如何有一个规律是不变的,那就是规模效应规律。无论是汽车的生产规模,还是卫星通讯系统的用户规模,都必须足够大,应用场景足够丰富。目前,马斯克的做法有点像苹果,但李书福的思路就是安卓吗?我们拭目以待。

     之所以说李书福的卫星将改变中国汽车工业,是因为从“吉利未来出行星座”的卫星组网开始,中国“新物种”商业化生产的大幕就从此拉开。作为出行的工具,只是这种新物种的功能之一,更多的功能体现在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云计算为特征的、全新的数字化服务,所涉及的领域将远超汽车本身,这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体现。国际上能将卫星系统和汽车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系统思考、开发的公司,目前仅有特斯拉和吉利,未来谁能做得更好呢,一是看二者的商业模式哪个更好、更具可持续性,二是看哪个模式让百姓的接受度更高,三是技术创新方面的速度和质量。

     今天,我们高兴地看到李书福代表中国汽车工业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,无论如何这步将改变中国汽车的未来,将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。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,我们还将持续关注该项目的发展状况。为此,我们选择李书福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。